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茯苓鲜湿面条及其制备工艺。该面条由茯苓粉和小麦粉混合制成,茯苓粉含量占总质量的15%至25%,且茯苓粉的平均粒径介于50至18微米。
背景技术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是一种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在中国广受欢迎,常被用于制作茶饮、羹汤和糕点(如传统知名糕点茯苓饼)。其丰富的茯苓多糖等活性成分赋予了它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保健功效。随着加工技术的创新发展,如改性茯苓粉生产技术的问世,茯苓的溶解性和加工特性得到显著提升,使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开发出多种含茯苓的新型保健食品。加之相关产业链的不断完善,茯苓作为药食同源的中药材,不仅在药品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在功能性保健食品、化妆品等领域也形成了综合开发体系,市场前景广阔。
我国的面条加工行业近年来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面条作为中国传统的主食之一,其消费量在面制品中占据首位。挂面行业尤其经历了高速扩张,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面条品种也不断增多。通过添加禽蛋、蔬菜、水果、荞麦等杂粮作为辅料,制成的鸡蛋面条、果蔬面条、荞麦面条等新品种面条,陆续问世,使面条更加营养健康,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面条的需求。
将茯苓作为辅料添加到制作面条的原料中,制成具有一定保健功能的茯苓面条,也时有报道。如CN101536778A于2009年9月23日公开了一种土茯苓面条的制备方法,CN104041750A于2014年9月17日公开了一种茯苓面条及其制备方法,CN104055035A于2014年9月24日公开了一种茯苓多糖面条及其制备方法,CN106562203A于2017年4月19日公开了一种改性茯苓面条的制备方法,CN111955661A于2020年11月20日公开了一种口感好的黑豆茯苓面条及其制备方法,CN114431406A于2022年5月6日公开了一种茯苓面条生产加工工艺。
同时,面条产品也在向“轻烹饪”、便捷化的方向发展,以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需要。
鲜湿面条作为面条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新鲜、食味好、食用方便快捷等特点,近年来在市场上的需求不断增长。但现有鲜湿面主要是以小麦粉与水、保鲜剂等为原料加工制成。迄今为止,未见有鲜湿茯苓面条问世的报道。
CN104041750A公开了一种茯苓面条,具体公开了以下内容:其配方包括如下组分:茯苓粉5-10重量份、麦面粉80-90重量份、食用盐1-5重量份,食用碱1-5重量份;所述茯苓粉为超微茯苓粉;优选粒径为1~75mm的超微茯苓粉;优选粒径为1-60μm的超微茯苓粉,最优选粒径为1-15μm的超微茯苓粉;或者,所述茯苓粉为纳米茯苓粉。优选的是粒径为1~1000nm的纳米茯苓粉。所述纳米粉是茯苓粉或茯苓多糖粉经纳米造粒制得。所述纳米粉的粒径可以为例如1-500nm、1-300nm、1-200nm、1-100nm或1-50nm,具体可以为5-50nm或10-40nm,例如20nm或30nm”。其声称,“本发明的茯苓面条中添加了茯苓粉,尤其是具有一定粒径的超微或纳米茯苓粉或所述改性的超微或纳米茯苓粉,这种超微粉或纳米粉制备的面条较一般的茯苓面条的口感更佳,且最大限度地保留和使用了茯苓的营养成分,更加容易被人体吸收,其保健功效更加明显”。
但该茯苓粉的制备过程中涉及到超微粉碎和纳米造粒,这些过程会破坏茯苓中的活性成分。特别是超微细化处理后,虽然粉体多糖溶出率、吸水率和吸油率会有增加,但同时也极有可能导致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影响其功能价值,且过细的茯苓粉在面条蒸煮过程中营养成分容易大量流失。超微或纳米级别的茯苓粉在水中的冲调性和分散性较差,不易分散在水中,且易粘附在容器壁上。这会导致在面条加工过程中难以均匀混合,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此外,超微或纳米级别的茯苓粉的制备过程复杂,涉及超微粉碎、纳米造粒、胶体磨研磨和喷雾干燥等多个步骤,这些过程会大幅增加生产成本,销售价格必然高昂,一般消费者必然难以接受。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