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有效控制和消除饮用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溴酸盐和溴代消毒副产物的方法。该方法包含两种技术路径:一是在水厂常规处理流程后,向水中添加亚硝酸盐并混合,随后在加氯消毒过程中进行持续光照;二是在水厂处理流程中,包括混凝、沉淀、过滤、加氯消毒和臭氧深度处理后,添加亚硝酸盐并混合,同样在流动状态下进行光照处理。本发明利用现有水处理技术,通过增加简单的光照设备和亚硝酸盐投加,即可有效控制溴酸盐和溴代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并降低已生成的这些副产物,操作简单,成本低廉。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绝大多数水厂基本采用以混凝、沉淀、过滤、氯消毒为主导技术的常规处理工艺,来去除浊度和细菌。进一步的,为了将现行工艺不能有效去除的溶解性有机物、DBPs的前驱物、异嗅异味物质等进行强化去除,以提高和保证饮用水水质安全,新的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不断涌现,例如臭氧-生物活性炭组合技术以及各种高级氧化技术。然而,在针对饮用水原水进行消毒处理时,水中残留的溴离子和有机物会与消毒剂发生反应而生成溴代消毒副产物,当处理工艺中包含臭氧氧化或者其它高级氧化技术时,除了溴代消毒副产物以外,溴离子还可能被最终氧化为溴酸盐。
溴酸盐和溴代消毒副产物的存在严重威胁了饮用水健康。美国环保局饮水标准、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水质标准、欧盟饮用水水质指令以及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中溴酸盐限值均为10μg/L。近年来对饮用水中溴酸盐含量的调查结果显示,国内外许多地区饮用水均存在溴酸盐超标问题,因此急需可靠有效而又成本可控的方法来实现溴酸盐和溴代消毒副产物生成的控制及消除。消毒副产物控制方法主要有三种:1、源头控制:在消毒之前从源头上去除水中能与消毒剂反应的前体物质。2、过程控制:通过改变消毒工艺参数或消毒方式来降低消毒副产物的生成。3、末端控制;对已经生成的消毒副产物进行去除。目前国内外自来水生产中通常采用加氨、高锰酸盐复合氧化、加铁(Fe(II))、降低pH值、优化臭氧投加方式等方法进行溴酸盐控制,但是以上方法大多数都属于过程控制,对于因为原水水质参数变化而导致的偶发性溴酸盐浓度超标的问题则无能为力。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