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介绍了一种改性红薯渣膳食纤维的制备流程。该流程通过提取红薯渣中的膳食纤维,并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进行表面改性,增强红薯渣的表面能,从而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改性膳食纤维。
背景技术
红薯渣是生产淀粉或丝的副物,从新鲜中每提取1kg淀粉约产生0.43~0.56kg红薯渣,目前大多将其用作价廉的饲料或直接丢弃。红薯渣富含淀粉和膳食纤维,其具有改善肠道菌群、减少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等疾发率等生理活性。据其在水中的溶解度,膳食纤维可分为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和不溶性膳食纤维(IDF)。SDF含量是评价膳食纤维功能特性的重要指标,通常认为SDF含量高于10%的膳食纤维具有更加优良理化特性和生理活性。天然红薯渣膳食纤维以IDF为主,其SDF含量仅为5.93g/100g干基,大大影响了其持水性、流变等理化特性和生理活性,还限制了其在食品加工领域的广泛应用。
目前市场上许多商用膳食纤维源自食品工业的副产品,它们虽然总膳食纤维比例较高,但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相对较低。因此,对膳食纤维进行改性处理生产出优质高效的改性膳食纤维产品己成为国内外从业者研究的重点课题。膳食纤维的改性方法主要有物理改性、化学改性和生物改性。物理方法改性主要是通过外界施加的高温、高压、瞬时减压、爆炸、高速冲击和剪切等破坏膳食纤维的糖苷键,从而达到改性的目的,如超微粉碎处理、挤压处理、蒸汽爆破处理、微波技术和动态高压微射流处理。化学法利用化学反应改变DF的结构和功能特性,例如碱性过氧化氢处理、羧甲基化处理和羟丙基化处理。化学方法改性价格便宜,改性效果好,但是改性过程中使用的部分化学试剂以及产生的副产物如果处理不当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生物改性研究较多的是酶法改性,即使用生物酶将膳食纤维中大分子物质酶解生成小分子化合物的方法,较为常用的酶有绿色木酶、木聚糖酶、木质素氧化酶等。酶法改性作用温和、反应时间短、纯度高,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改性方法,但它对反应条件要求高,生产条件难以有效的控制。
因此,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改性红薯渣膳食纤维的制备方法。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