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发明介绍了一种新型的自复位减震结构,该结构设计简化了整体调控过程,由上部结构、支座安装层和基础三部分组成。与传统的剪切隔震技术不同,该结构允许上部结构围绕转动铰支座进行刚体转动,实现减震效果。
背景技术
可恢复功能防震结构体系是近年来地震工程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这种结构体系的设计目标是使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可接受的功能水平,并且在地震后不需要复杂的修复或者只需稍作修复即可恢复其使用功能。这种设计理念的提出,是基于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的抗震韧性,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当前应对地震作用的建筑结构设计理念主要包括:抗震韧性设计、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结构优化设计等,这些设计理念的发展和应用,旨在提高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和功能性,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摇摆自复位结构能够有效控制地震后的残余位移,保证结构的功能性和安全性。由于修复容易和施工迅速,摇摆自复位结构具有较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价值。由于摇摆作用,结构本身的延性设计需求降低,可以节约结构造价。摇摆自复位结构可以应用于不同的结构体系,如摇摆桥墩、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摇摆自复位结构虽然具有显著的抗震性能和震后快速恢复的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摇摆自复位结构的设计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结构的稳定性、强度、以及在不同地震烈度下的行为,这增加了设计的复杂性;其次为了确保结构在摇摆后能够自复位,通常需要使用特殊的材料和技术,如后张预应力筋等,这可能提高施工难度和成本。
综上所述,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韧性和恢复能力,提供一种设计简便、能在地震中稳定摇摆且震后残余变形小的结构,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