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创新技术介绍了一种钢筋增强竹混凝土节点连续梁及其施工技术。该技术通过在竹梁内部布置通长钢筋,有效提升梁的刚度与承载能力。梁端钢筋延伸并通过直螺纹套筒实现稳定连接,将简支梁转变为连续梁结构。这种改进不仅优化了梁内力弯矩的分布,还节约了材料使用。通过将竹梁接头设计为刚接形式,实现了从简支梁到连续梁的转变,使得梁的弯矩分布更加科学,充分发挥材料性能,同时减少变形或增加跨度,扩大了竹梁在工程中的应用领域。
背景技术
竹材与木材相比,具有绿色天然、强度高、韧性好、生长周期短等优点,被结构工程师们誉为“植物钢筋”,近年来出现了各种结构工程竹制品,如重组竹和胶合竹等。重组竹是一种将竹材重新组织并加以强化成型的竹质新材料,即将竹材加工成长条状竹篾、竹丝或碾碎成竹丝束,经干燥后浸胶,再干燥到要求含水率,然后铺放在模具中,经高温高压热固化而成的型材。与天然竹材相比,重组竹具有绿色环保、材料利用率高、强度大、缺陷少、可加工成各种形状等优点,便于工程应用,在土木工程等领域具有非常光明的前景。
重组竹梁受原材料尺寸和加工工艺限制,长度一般达不到连续梁的要求,此外,传统的对接接头传递弯矩的能力较弱,导致节点刚度不足,因此,一般的重组竹梁大多呈简支形式。均布荷载作用下,简支梁在跨中截面达到弯矩最大值,从跨中到支座,外荷载产生的弯矩逐渐减小,因此,除跨中截面外,其他截面的材料强度均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重组竹梁一般先在受拉边缺陷位置出现裂缝,最后因材料的抗拉强度不足,发生脆性破坏,此时,材料的抗压强度尚未充分发挥。
简支梁和连续梁相比变形要大得多,而且由于蠕变,会进一步增大梁的变形,影响使用。实际工程中,很多重组竹梁的截面尺寸由变形控制。
现有的重组竹梁,其节点多采用螺钉连接,其螺钉孔为了满足安装要求,常比螺钉直径大1mm~2mm,加之重组竹的承压变形,使得现有重组竹梁往往只能做成铰接形式,也即形成简支梁。这就使得梁的弯矩分布很不均匀,容易发生脆性的受拉破坏,材料性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且挠度较大。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内置钢筋重组竹混凝土节点连续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