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石油工程,旨在提供一种高含水油藏优化驱油方法。该方法通过水倍数衡量流体流动能力,渗透率变化值反映储层物性变化,含水饱和度指示储层流体类型变化。利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参数权重,加权计算综合储层识别指数,评估流道发育程度。根据流道特性,注入不同浓度和量的调剖剂,调整压力梯度。最终,注入降黏剂进行驱替。该技术可定量识别优势渗流通道,实现定量调剖驱油,显著提升高含水油藏的采收率。
背景技术
我国油气田主要分布于陆相沉积盆地,具有黏度高﹑含蜡高等特点,东部砂岩油田经过不断注水开发,已逐步进入高含水期(含水率≥80%),但剩余采储量仍有近50%,具有很大的挖潜空间。
注水开发作为一种重要的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各个油田中,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注水冲刷作用对储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产生显著的物理、化学作用,致使储层参数发生变化。注水冲刷对储层岩石矿物颗粒及粒间胶结物产生侵蚀、剥蚀作用,使孔喉变光滑或喉道空间扩大,在喉道增加较大的高渗透率区域形成“优势渗流通道”,影响着油田进一步开发,明确优势渗流通道的发育程度极为重要。此外,高含水期油田经过长期的水驱后,储层内部在形成高渗流通道后,导致注入介质的低效或无效循环,剩余油高度分散,严重制约了油藏整体的采收率的提高。现有的优势渗流通道识别方法只能定性地判断识别,且调剖堵水方法无法根据油藏的实际条件进行定量的调剖,以整体、大幅度的提高油藏整体的采收率。
因此,亟需开发一种高含水油藏调剖驱油方法,以提高对油藏的波及体积,进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