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创新技术涉及农产品加工领域,特别是一种花色薯类护色剂及其应用方法。该护色剂由柠檬酸、抗坏血酸、L-半胱氨酸、没食子酸和水按特定比例混合而成,用于保持花色薯类色泽,减少酶促褐变,增强花色苷稳定性。具体操作包括将去皮切粒的新鲜花色薯类在护色剂中浸泡40分钟,随后进行预干燥、冻融处理和热风干燥,最终得到生全粉。
背景技术
富含花色苷的花色薯类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样的色彩收到消费者的喜爱。新鲜花色薯类的水分含量高,不利于运输储存,因此将其进行加工处理尤为重要。薯类全粉生产作为一种能够充分利用薯类资源并且将其大规模转化增值的方法是一种极其有效的途径。
薯类全粉生产过程中,去皮切开后细胞破碎,易导致细胞中的多酚氧化酶(PPO)与酚类底物接触,生成醌类物质,醌类物质会与氨基酸基团结合生成黑色或者褐色物质,从而导致酶促褐变。此外,对于花色薯类,由于其富含花色苷,因此具有多样的色彩和优异的抗氧化特性,但是花色薯类加工和后续贮藏过程中,温度、光照以及PPO对于花色苷稳定性具有极大的影响,导致花色薯类的营养价值减少。
现阶段对于薯类生全粉的制备原料选择主要是普通品种,例如黄色马铃薯,白色或者红色甘薯等,这一类薯类在制粉过程中主要的问题是多酚氧化酶导致的酶促褐变,因此只需要解决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抑制问题。然而,对于富含花色苷的花色薯类来说,花色苷本身作为一种可溶性酚类化合物,受薯类本身条件和外界条件的影响,易发生不同程度的降解,极大程度上影响了由花色薯制备的全粉的营养和色泽。
目前食品领域对于薯类护色的主要方法分为两类,分别是化学抑制和物理抑制。化学抑制主要是基于护色剂对于多酚氧化酶的抑制作用,从而减弱酶促褐变的影响。目前大部分使用的护色剂主要是以柠檬酸,亚硫酸盐和抗坏血酸这一类抗氧化剂复配来实现的,此类护色剂容易导致化学残留,不仅危害环境,对人体健康也造成了较大的威胁。为了解决化学残留危害的问题,专利CN 113519802 A公开了一种马铃薯生全粉制备过程的护色方法,其主要是通过护色液浸泡和液氮结合的方式处理来解决多酚氧化酶导致的酶促褐变问题。然而,这种方式不适用于花色薯类的护色,主要原因在于,该护色方法不具备对花色苷的保护作用,难以改善因花色苷的降解导致的色泽变化。专利CN101642237A公开了一种山药切片护色剂,山药在浸泡过程中,因表面的粘液可能会保留住更多的护色剂从而达到较稳定的护色效果,而对于花色薯的切面,护色剂仅能通过浸泡来达到护色效果,因此,对于护色剂要求更高,并且该护色剂不能解决花色薯中花色苷稳定性降低的问题。物理抑制方法主要是利用冻融、热烫和回温抑制等方法在加工过程辅助化学方法,使护色效果更加显著。例如,专利CN104872583A公开了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马铃薯全生粉的工艺,冷冻干燥能够极大程度上保持住样品的形态和颜色,但是对于全粉的制备来说,利用冷冻干燥制备全粉的成本是十分昂贵的,不利于大批量制备。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