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介绍了一种通过井间内源化合物定量分析来表征井间连通性的方法。该方法涉及以下步骤:首先,收集各注采井内部溶液制作样本溶液;其次,对样本溶液进行处理分析,获取色谱数据和质谱数据,推断出化合物组分数据;然后,将样本溶液编号作为样品,化合物组分数据作为变量,进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得到得分图和S-plot图。该技术通过分析注采井内源化合物,采集井内溶液样本,并通过液相色谱和质谱分析获得内源化合物及其含量数据,利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分离出相关和不相关成分,从而揭示井间的连通关系。
背景技术
油藏连通性是油藏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油田开发和管理方案的基础。对储层井间连通性进行有效的识别与分析,判断地下流体的主要流动通道,能够为优化堵水调剖、酸化压裂等措施提供一定的指导,对注水油藏后期合理有效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储层井间连通性从影响因素上可以分为静态连通性和动态连通性,静态上是对油藏开发前原始状态连通性的描述,即对储层砂岩空间的连续性进行描述。虽然静态连通性的研究方法简单适用,但它并不能反映后期储层的变化。动态上则是通过各种方法来描述开发现阶段的井间连通性,如井间示踪剂分析法,其通过向注水井中投入示踪剂,在生产井中监测示踪剂的产出时间、产出浓度、产出峰值的大小和个数等信息,可以监测示踪剂的流动方向、水驱速度,进而得到油水井间动态连通情况,但该方法需要投入大量示踪剂并对示踪剂进行捕捉监测,其经济成本和操作的时间成本较高,不适合油田大规模使用。
因此,亟需提供一种判断井间连通性的方法,以方便且快速定量分析储层井间连通性,为油田生产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从而提高油田开发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