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揭示了鲍内脏糖蛋白纳米硒在水产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旨在调节罗非鱼肠道菌群。该添加剂能增强罗非鱼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提升鲸杆菌属等有益菌属的丰度,降低邻单胞菌属、柠檬酸杆菌属等条件致病菌和潜在病原菌弗氏柠檬酸杆菌的丰度,并上调罗非鱼肠道中吡咯-2-羧酸水平。
背景技术
硒元素(Se)是生物体的一种必需微量元素,硒不仅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生殖功能和促进生长,还具有抗癌、抗氧化、抗应激、延缓衰老、参与保护细胞免受过量的H2O2损害和拮抗重金属镉和汞等作用。硒在生物体内主要以含硒蛋白和含硒氨基酸这两种生物活性形式存在。在硬骨鱼中发现的含硒蛋白已多达41种。一些硒蛋白的功能已被确定,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s)和硒蛋白P(SelP)等。SelP是机体内负责硒体内平衡和转运的主要蛋白质,影响精子的发育。SelP在鱼类中有SelPa和SelPb两种不同的亚型表现;它们在结构水平上有显著的差异,并可能在鱼类体内平衡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若生物体内缺硒会导致机体生长受到抑制,抗氧化性能下降,严重缺硒会损害机体硒蛋白的功能,从而影响机体的健康状况。特别是在生长中的动物,缺硒可导致一些功能性障碍,如肝坏死(大鼠),胰腺萎缩(小鸡),砂囊肌病(火鸡雏)和“白肌肉病”(绵羊)等。硒通常大量存在于肝脏、脾脏和淋巴结等免疫组织中,体内缺硒还可能会使细胞介导免疫和B细胞功能受损,导致机体免疫性能下降。
传统的补硒形式主要有无机硒和有机硒两种,无机硒主要以亚硒酸钠为主,有机硒以硒代蛋氨酸为主。但是无机和有机形式的硒均存在安全范围窄、毒性高、生物活性低等缺点,从而限制了其在硒添加中的应用。纳米硒是近年来研究发现的一种新型的硒添加形式,与传统补硒形式相比,纳米硒(SeNPs)具有生物活性高、生物利用度高、毒性小等优点,是目前报道毒性最低的补硒剂。
纳米硒是采用纳米技术,在氧化还原体系下,利用蛋白质的酰胺平面或多糖的羟基基团吸引红色元素硒,形成的硒纳米粒子。它不仅保留了硒元素促生长、调节免疫、和抗氧化等生物学活性,而且具有生物学效价高、毒性小等优点,是一种高效、低毒的营养添加剂。目前,已有研究表明纳米硒在促进动物生长、提高抗氧化性具有重要作用,但关于纳米硒特别是鲍内脏糖蛋白纳米硒对水产动物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的研究较少。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