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一种水处理技术,特别是一种利用一氯胺预氧化来增强混凝过程以高效去除藻类的创新方法。该方法包括在饮用水厂的取水口向含藻水源中加入一氯胺或分步添加氨氮和氯,经过3小时以上的反应后,再添加混凝剂进行混凝沉淀。通过一氯胺的选择性氧化作用,藻细胞胞外有机物被氧化,减少了藻细胞表面的负电荷,促进了混凝剂与藻细胞之间的电中和,从而显著提高了藻细胞的分离效率,使混凝除藻效率提升数倍。
背景技术
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近些年,我国各地藻致水污染状况愈演愈烈,部分湖库(如云南洱海)的蓝藻水华正在步入常态化。水华不仅破坏湖库水生态系统平衡,而且严重影响水源的可用性,破坏水厂正常运行,威胁饮用水安全。
混凝是净水工艺中最重要的除藻单元,而藻细胞产生大量胞外有机物导致混凝除藻效率低下。预氧化是强化混凝除藻的有效技术,但目前常用预氧化剂存在破藻效应高或影响后续工艺运行的问题。氧化剂活性对高藻水预处理效果有重要影响,氧化能力过强易造成预处理过程中藻细胞破裂(如氯、二氧化氯、臭氧),即破藻效应高,进而导致藻毒素和胞内有机物释放。高锰酸钾对藻氧化活性较为温和,低剂量条件下破藻效应小,但实际工程应用中发现,长期投加高锰酸钾会导致锰氧化物在滤池内累积,滤池通量降低,反冲洗效果下降。此外,水中共存天然有机物常含有富电子官能团(如酚羟基、芳香胺基、醛基等),会加速高锰酸钾消耗,如提高高锰酸钾投量则会增加破藻率,且可能引起水色度增加,导致感官指标超标。
为降低高藻水对常规净水工艺(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的冲击,保障饮用水安全,亟需一种即改性藻效果好、破藻效应低、经济、使用方便且不影响常规处理工艺各单元运行的预处理技术,以期提高混凝除藻效能,减少藻类有机物对后续处理工艺的影响,提高出水水质。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