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微针领域,特别是一种利用金属-氨基酸/肽/药物复合纳米颗粒制造的可溶性微针及其制备技术和应用。该技术选用Zn2+作为纳米颗粒的配位中心离子,旨在提高微针的溶解性和药物释放效率。
背景技术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感染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其临床表现为关节肿胀、滑膜炎症以及明显的软骨损伤和骨侵蚀,随着病情加重,还会引起关节外多器官并发症。我国RA呈现患者人数多、诊治延误多、病情重者多及出现合并症者多的特点,且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由于RA发病机制复杂,尚无完全治愈方法,且其病程较长、致残率较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临床上广泛认可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关节置换手术及通过化药和生物药治疗。
CN114939178A公开了一种氨基酸/多肽配位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公开了一种金属-氨基酸/肽配位聚合物可以治疗RA,其中配位中心离子为Zn2+
、Fe3+/2+
、Ca2+
或Cu2+
中的一种或几种;配位体选自9-芴甲氧羰基保护的组氨酸、9-芴甲氧羰基保护的组氨酸的衍生物修饰的巨噬细胞靶向肽、或9-芴甲氧羰基保护的组氨酸与9-芴甲氧羰基保护巨噬细胞靶向肽形成的混合物,所述肽包含Tuftsin序列。基于金属-氨基酸/肽框架,内层包载药物甲氨蝶呤,外层包载药物Pt。但该纳米粒及相似金属-有机配体结构的纳米粒由于框架本身的限制,其载药量始终有限(<10%)。该专利提出的治疗方式为静脉给药,长期注射带来疼痛的同时,会大大降低患者的耐受性及用药依从性。
微针(Microneedles,MN)是一种新型的物理促透技术,由多个微米级的细小针尖以阵列的方式连接在基座上组成,针体一般高10-2000微米、宽10-50微米。微针的长度、大小和形状可根据治疗的需求进行个体化设计。微针能定向穿过角质层,产生微米尺寸的机械通道,将药物直接置于表皮或上部真皮层,不用通过角质层即可参与微循环,发挥药理反应。微针作为新兴的经皮给药方式,与传统贴片相比,其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穿透角质层,打破皮肤屏障。但受体积限制,各类型的微针均存在载药量低的问题。
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克服现有技术中如氨基酸/多肽配位聚合物或微针的载药量低的技术缺陷,本发明提供新型的微针。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