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革新提供一种双向缓冲十字抗拉支座,专为建筑减隔震技术设计。该支座可与隔震层及橡胶支座等隔震装置并联使用,有效弥补传统隔震装置缺乏抗拉能力的缺陷。此外,该支座亦可独立使用,发挥其卓越的抗拉性能。
背景技术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尤其是在地震多发区域,建筑师和工程师会采用先进的隔震技术来减轻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隔震层的设置是这一技术的核心,它通过安装特殊的隔震装置(如橡胶隔震支座、铅芯橡胶支座等)于建筑的基础与主体之间,有效吸收并耗散地震带来的水平振动能量,从而保护主体结构免受直接损害。
这些隔震装置通常设计为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优异的柔性和复位能力,能够在地震发生时允许建筑基础相对于上部结构有一定的水平位移,以此来减少地震力的传递。然而,一个显著的问题是,许多现有的隔震装置在设计上主要考虑了水平方向的运动,而忽略了地震作用下可能产生的纵向振动(即垂直方向上的动态载荷)和侧向摆动所引起的拉伸力。由于缺乏有效的抗拉能力,这些装置在遭遇特定类型的地震波(如包含有垂直分量的复合波)时,可能会因承受不住拉力而损坏。
但现有技术中,目前的抗拉装置还存在一系列缺陷:
拉能力弱:部分抗拉装置的设计无法提供足够的拉力承载能力,导致在实际地震作用下可能失效。
功能单一:一些装置虽然增强了抗拉性,却牺牲了水平滑动功能,这意味着它们无法同时满足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减震需求,降低了整体的隔震效率。
结构复杂易损:复杂的机械结构虽然理论上能提供较好的性能,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更容易出现卡死、磨损等问题,特别是在遭受突发的竖向压力或拉力冲击时,支座结构易于受损。
提离效应与冲击问题:抗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空行程”或“提离”现象,会导致装置在受力初期没有立即反应卡死,随后突然接合时产生较大的冲击力,这不仅对装置本身构成威胁,也可能传递给建筑结构造成额外损伤。
不能作为支撑支座:某些抗拉装置的设计限制了它们在日常使用中作为稳定支撑点的功能,影响了建筑的整体结构布局和使用灵活性。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