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介绍了一种将赤泥和花生壳转化为磁性生物炭吸附剂的环保方法,旨在推动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该技术流程包括赤泥的烘干、研磨、过筛等预处理步骤,以制备出高效的吸附材料。
背景技术
赤泥作为铝土矿生产氧化铝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弃物,其处置一直是工业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传统的干法堆存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且由于其高碱性、细粒度且含有多种重金属成分,对周边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威胁。与此同时,作为全球主要花生生产国,我国每年产生大量的花生壳生物质废弃物。除部分用于化工原料、动物饲料和有机肥料外,大部分花生壳仍采用直接焚烧的方式处理,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开发一种经济可行且环境友好的资源化利用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Cu(Ⅱ)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过量积累时会对消化系统等重要器官带来严重负担。Cu(Ⅱ)主要来源于锌镀、油漆生产等行业。含Cu(Ⅱ)废水的年排放量巨大,对水体环境造成持续性污染,亟需采用高效且经济的处理技术。在现有处理方法中,吸附法因其处理效果稳定、操作简便等优势,已成为国内外最广泛应用的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之一。
公开号为CN112791696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一种磁性Fe3
O4
/生物炭吸附剂及应用,其提出将FeCl2
·4H2
O、FeCl3
·6H2
O分散到有机溶剂中,加入生物炭、碱液,混合后置于微波环境中反应制备磁性生物炭,但由于微波的持续性问题,目前仍处于实验室阶段,难以实现规模化的应用。公开号为CN115138336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一种用于酸性含磷污水处理的赤泥-花生壳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提出将预处理后的赤泥和花生壳导入稀盐酸溶液中进行酸处理,再经烘干、研磨、高温热解后得到吸附剂。尽管该方法在提高材料的孔隙率和吸附性能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未充分考虑赤泥的强碱性特征,且需消耗大量酸性试剂,在经济和环境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