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介绍了一种新型活性肽荧光探针,该探针能够实现猴头菇活性肽在体内的实时监测。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证实了该探针无细胞毒性,展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背景技术
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s)是一种传统的药食同源的食用菌,目前对猴头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猴头菇多糖以及猴头菇蛋白等化合物,但是对猴头菇多肽的研究还不完善。
研究人员前期(于弋涵,猴头菇活性肽的制备及其免疫调节作用研究[D],2021)通过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体外免疫活性筛选,得到一种高免疫猴头菇活性八肽LPGKVIAS,氨基酸序列为Leu-Pro-Gly-Lys-Val-Ile-Ala-Ser,分子量784.5Da。但是,对其在体内的转运、消化吸收过程的机制还不太明确。
目前,研究活性物质转运、吸收代谢过程的方法主要包括体外肠道细胞模型、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和同位素示踪技术。
体外肠道细胞模型:主要包括二维和三维细胞培养模型。二维培养是在平面或Transwell小室中培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细胞模型,而三维培养则是在细胞外基质中培养,以提供更接近生理和动态特性的微环境。这种方法只是体外模拟肠道的吸收和代谢过程,无法完全替代体内环境,结果不准确且成本较高。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这种方法可以提供药物在体内的详细动态信息,包括药物的半衰期、清除率等。然而,这种方法无法模拟复杂的生理和病理条件,导致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且需要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数据,过程繁琐且成本昂贵。
同位素示踪技术:是利用同位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即把同位素原子引入研究对象中,通过质谱仪、核磁共振仪等分析仪器测定其反应后的位置、数量等变化,从而成为研究活性物质转运、吸收和代谢过程手段,但该方法对仪器设备要求比较高,尤其是同时标记多种元素时,则需要超高分辨率的质谱进行测定,必要时还需要进行衍生化。此外,由于可作为示踪剂的稳定同位素种类较少、价格也比较昂贵,故其应用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因此,构建一种可在体内实时监测猴头菇活性肽转运、吸收代谢过程的荧光探针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