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一种纳米级抗大豆花叶病毒药剂及其制造工艺,该药剂由辛菌胺溶液、SPc粉末和溶剂混合制成。SPc粉末与辛菌胺溶液的重量比为1:1,通过特定比例混合,制备出高效抗病毒纳米药剂。
背景技术
大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豆科作物,是人类饮食中优质植物蛋白和食用油的主要来源。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属于马铃薯Y病毒科中最大的植物病原病毒属,是全球所有大豆产区最普遍、最具破坏性的病毒病原体,其会导致大豆叶片花叶病或坏死、植株发育不良、种皮斑驳,在自然田间条件下可导致8%~35%的减产,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作物绝收。
星型阳离子聚合物(SPc)是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的纳米载体。SPc粉末结构式参考了2019年2月13日《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Engineering》发表的“AFacile-Synthesized Star Polycation Constructed as a Highly Efficient GeneVector in Pest Management”,作者Jianhao Li。SPc粉末结构如图1所示。
辛菌胺(原登记名称为菌毒清)母药(缩合液)中主要成分是二正辛基二乙烯三胺。辛菌胺是我国开发的一种低毒、广谱的烷基多胺类杀菌剂,对导致作物病害的多种植物真菌、细菌和病毒均有杀灭和抑制作用。对病菌的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可破坏病菌的细胞膜,抑制呼吸系统,凝固蛋白质,使酶变性而起抑菌和杀菌作用。虽然辛菌胺对细菌、病毒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当辛菌胺在开放式的田间防效过程中,对于植物病毒病的防治效果较差,也未见辛菌胺在大豆花叶病毒上的报道。
目前针对SMV的防治还没有找到非常有效的药剂,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加强种子检疫,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及基因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以确保大豆优质、高产和稳产。首先,应加强对大豆种子的检疫,避免SMV初侵染源。在农业防治方面,应根据不同大豆产区的情况选用适宜的抗病品种,在大豆种植区内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大豆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深翻晒,减少越冬菌量。在生物防治方面,大豆蚜虫是SMV传播的重要媒介昆虫,可通过释放天敌昆虫来控制豆蚜肆虐,达到有效控制SMV的作用。在化学防治方面,应选用适宜的抗病毒药剂,加强病情监测,根据田间情况精准施药。在基因工程方面,将能抑制病毒脱壳的病毒外壳蛋白导入大豆,利用其产生的病毒外壳蛋白来抑制病毒的复制,达到防治SMV的目的。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