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一种预制边坡支撑结构,具备核心筒、本体、第一筋笼、第二筋笼和混凝土等组件。核心筒位于本体的第一锚杆区域,由四块板件构成。第一筋笼和第二筋笼分别围绕核心筒布置,以增强结构稳定性。该设计旨在优化预制边坡反力结构的性能,提高其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背景技术
边坡反力结构又称传力结构,是锚固系统中用于连接锚杆与岩土层的部件,起到传递锚固力、加固岩土体等作用,通常包括框架梁、锚墩、地梁等。预制边坡反力结构是在工厂进行结构预制,养护完毕后运送至边坡施工现场进行安装的边坡加固反力构件,是近年来建筑行业往装配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在集中锚固力作用下,反力结构节点部位受到锚下的局部超高应力,同时土体产生坡面超量压缩变形,导致反力结构受损,甚至失效。传统的边坡反力结构一般采用现浇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通常较为笨重,不仅增加了坡面重量,也造成工程材料的浪费。特别是在框架梁的节点处,纵向、横向和斜向钢筋密布,导致混凝土不易振捣密实,极易在节点位置大吨位锚杆/索张拉过程中的高应力条件下产生局压破坏,表现出节点压碎、梁体断裂等病害,影响边坡锚固的效果。
因此,顺应装配式建筑潮流,开展新型预制边坡反力结构的设计改进,实现边坡反力结构轻量化设计和节点抗压性能强化设计,并发展与之匹配的设计计算方法,是在边坡加固和应急抢险中推广应用预制边坡反力结构的关键问题。
目前,边坡反力结构制作分为现浇式和预制式两种。现浇式反力结构采用现场浇筑施工模式,存在以下问题:(1)浇筑工序多,施工周期长;(2)结构尺寸大,材料浪费多;(3)影响因素多,结构质量难以保障,尤其是节点混凝土不易密实。预制式反力结构采用工厂预制、现场安装的施工模式,存在以下问题:(1)仍然采用与现场浇筑类似的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自重减少有限,使得结构运输、吊装不易;(2)框架梁节点仍然采用传统纵横向钢筋网布设模式,节点混凝土仍不够密实,节点部位局压性能较差,锚杆/索张拉后仍可能出现节点损坏,预应力损失等病害。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