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污水净化处理技术,提供了一种水产养殖废水生态综合处理方法及系统。该方法通过将预制的镂空复合填料球置于生态净化滤坝的筛型净化装置中,实现废水的高效净化。
背景技术
水产养殖废水(也称尾水)是指水产养殖过程中,残余的饵料、水产动植物排泄物以及中西药物的投加导致的污染水体,水产养殖废水会产生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有机物、磷及有害微生物,若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不仅会使养殖水域环境恶化,还会导致鱼类、虾蟹类等暴发疾病甚至大面积死亡,直接导致养殖产品质量和产量下降和污染环境。
目前我国大力推广的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技术中,最为常见的处理工艺包括“三池两坝”处理工艺、人工湿地处理工艺等,这些工艺中均包含过滤坝的处理环节。其中,最常用的是“三池两坝”处理模式的主要流程包括:生态沟渠—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过滤坝—生态净化池,该模式是在对池塘工程施工、升级改造基础上(将进排水分开),利用物理和生物生态的方法,对养殖废水进行生态化处理,实现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其中的过滤坝,位于沉淀池与曝气池、曝气池与生态池之间,由各种滤料构成,主要是用于吸附、去除废水中的固体颗粒污染物,提升出水水质。传统的过滤坝又称生态滤坝,是结合人工湿地与快速渗滤原理开发和衍生的一种水环境净化装置,是在不影响河湖行洪情况下,利用砾石,生物滤料等垒筑的坝体,具有净化水质,去除固体颗粒物的功能。但是现有工艺中,过滤坝仅仅能处理粒径大于100μm的固体颗粒物,此类颗粒物仅占全部颗粒物的10%左右,另外生物滤料中生物膜生长过程中容易造成堵塞的现象,且更换滤料工作量庞大,从而使过滤坝失去功能,达不到尾水治理的效果,并且,仅仅依靠砾石和生物滤料进行过滤,使得尾水的治理效果较差。因此,传统的过滤坝存在着结构复杂、建造工程量大、坝体内填充的滤料单一且易堵塞、滤料更换清洗困难,极大影响了废水处理的效率和效果。而采用传统“三池两坝”的水产养殖废水处理工艺,也均存在着占地面积大、工程建设施工量大、材料更换困难、处理效率低、抗冲击负荷能力差、工艺流程多、运行成本高等的不足。
例如,申请号为CN202223475831.3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三池两坝式养殖尾水生态处理系统,包括沉淀池、滤料过滤坝、曝气池、动态膜过滤坝、生态池;其中养殖尾水通过生态沟渠1进入沉淀池;沉淀池出水口沿上端口流入滤料过滤坝;滤料过滤坝出水沿底部区域端口进入曝气池;曝气池出水由动态膜过滤坝进水侧底部进入;动态膜过滤坝出水进入生态池;生态池出水后,进入生态沟渠2进行排放。该系统包括三池两坝结构,三池具体为沉淀池、曝气池和生态池,两坝为滤料过滤坝、动态膜过滤坝。而中国发明申请文献CN108478447A公开的一种青虾养殖尾水处理系统,也是基于类似工艺、结构复杂,包括一对养殖尾水初步净化的生态沟渠、一用以沉淀除去经生态沟渠初步净化的养殖尾水中颗粒固体的沉淀池、一过滤经沉淀池沉淀处理的养殖尾水中固体颗粒的过滤坝、一曝气处理经过滤坝过滤处理的养殖尾水的曝气池、一利用菌类、动物类除去经曝气池曝气处理的养殖尾水中有害物、藻类等的生物净化池、一能有效降解经生物净化池净化的养殖尾水中污染物、有害物的人工湿地。此外,中国发明专利文献CN114727226A还公开了一种水产养殖污染生物生态净化与循环利用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水产生态养殖塘、生物沉淀池、双介质生物滤池、深度生态净化塘、内循环生态沟渠、净水活化池和消毒池,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生态净化方法,对养殖水进行净化处理,使养殖水得到循环利用,有效地控制和去除了养殖水体中的残饵、排泄物、氮、磷、有机物及残留鱼药,生物沉淀池所排底泥经底泥修复后去农田或果园利用。但是,该上述各项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功能性水池及管路非常多,占地面积比较大,建筑工程施工量大,后期运营维护成本高,不能满足水产养殖行业的需求,均需要进行重新设计或者加以重大改进。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