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一种微流控芯片装置,专为线虫培养、存储、捕获和成像分析设计。该装置适用于模式动物线虫的研究,具备一个顶部开口的培养池,其尺寸为1-2厘米,旨在优化线虫的培养环境和实验操作。
背景技术
模式动物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具有生长繁殖迅速,易于培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方便进行分子生物学操作等优势。线虫取自土壤环境,其生命力顽强,相较细胞等易于培养。线虫培养方法可以分为固体培养基培养和液体培养基培养。固体培养基以琼脂为主体,表面培养有大肠杆菌是线虫的食物,线虫则生长在培养基表面。液体培养基中含有盐类、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能量物质等线虫生长发育必须的营养成分,例如由Lu和Goetsch提出的C.elegans Maintenance Medium(CeMM)液态培养基,也可以人为定时加入线虫食物大肠杆菌,供线虫摄食生长。液体培养线虫技术促使微流控芯片线虫培养的发展。
线虫体微小,成虫体长1毫米,宽约80微米,对其进行捕获操作、固定观察操作等有一定难度,蓬勃发展的微流控芯片技术以其在微纳尺度出色的操控能力,已经广泛应用于线虫的操控,使用微流控芯片固定线虫能较好保持其活性,实验完毕线虫被释放还可以再培养,是一种低伤害的线虫固定技术。培养中的线虫各项生理功能处于自然状态,可进行即时固定进行光学成像分析,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固定操作对其自然生理状态的影响。线虫与微流控芯片均适于显微成像。使用常规固定技术,例胶水粘附法固定线虫后将无法再回收。
微流控芯片技术较大地促进线虫研究的发展,也拓展了自身的应用空间。许多应用于线虫研究的微流控芯片可以被开发成线虫研究工具。因此,拓展微流控芯片的应用领域,不仅有助于深化线虫生物学的研究,也为微流控技术本身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潜在的市场空间。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