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介绍了一种纳米海洋中药复合敷料,旨在提升创面敷料的止血效果和促进伤口愈合。该敷料的制备方法涉及超声砂磨技术处理海螵蛸以实现纳米化,随后与其他成分结合,形成高效止血和创面修复的敷料。
背景技术
皮肤是人体覆盖面积最大、具有重要屏障及保护作用的器官,因此也成为极易发生损伤的部位。中国每年约有1亿患者需要伤口护理,其中约有3000万患者有严重的皮肤创伤,这不仅是个人负担,对家庭、对社会医疗体系也存在很大的影响。无论是急性伤口还是慢性伤口,创面愈合都是一个复杂的、严格调控的重要生理过程,维持着皮肤完整性,对于维持皮肤的屏障功能以及保护所有皮肤功能都至关重要。因此,如何有效治疗皮肤损伤,同时避免治疗过程中出现各种反应引起的愈合延迟甚至不愈合,一直是困扰生物医学界的难题之一。
中药对创面愈合的治疗研究历史悠久,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毒副作用小且可以根据创面不同病程病因辨证给药。海螵鞘又名乌贼骨,是海洋动物无针乌贼 ( Sepiella
maindroni de Rechelbrune
)、金乌贼( Sepia esculenta Hoyle
)的干燥内壳,具有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等功效,中医用作止血药,现代研究发现其还具有表皮修复、抑菌、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海螵鞘外用时,通常采用研磨成粉末敷于患处。虽然粉碎后表面积较大,容易分散,但散剂的化学性能不太稳定,容易出现变质现象,制作工艺和保存方法要求严格。聚乙烯醇(PVA)作为一种亲水材料,在冻融-解冻过程中会形成一重网络结构,赋予其拉伸性、延展性、贴合性等特性。单一的内部网络结构会导致 PVA 水凝胶机械性能差、韧性差、可回收性差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应用。通过引入新的网络结构是增强 PVA 机械强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海藻酸钠(SA)来源于海洋植物,是一种生物相容性高,可降解性好的天然亲水性多糖,稳定、无毒,且与动物源天然大分子相比,其免疫原性更低。分子链分布有大量的羧酸根(-COO-)基团,通过 Ca2+
与-COO-的配位交联作用形成海藻酸盐水凝胶,并将其做药物缓释载体。
难溶性药物的递送一直是药物制剂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据研究表明,有超过40%的潜在药物因为难溶性问题使药物开发受限。难溶性药物通常表现为生物利用度低,随着各种增溶和粒径减小技术的进步,难溶性药物递送问题可能会得到解决,并能通过新兴技术研究获得更多药物。海螵蛸作为一种传统矿物类海洋中药,具有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之功效,外用可治损伤出血、湿疹湿疮、溃疡不敛,《本草纲目》记载“研末,敷小儿疳疮,痘疮臭烂,丈夫阴疮,汤火伤,跌伤出血。”纳米化工艺可增大海螵蛸比表面积和活性位点,能有效提高药物的溶解度以及生物利用度,改善药物在制剂中的分散性和均匀性。水凝胶是一种三维亲水性聚合物网络,其结构类似于细胞外基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通过吸收伤口渗出物和保持潮湿环境来降低伤口感染的风险,为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提供了良好的潜力。
中国专利(CN202410221843.8)公开了一种多糖涂膜液及其制备方法,采用微酸性电解水将中性多糖配制成溶液,结合溶液纳米研磨处理,制备得到具有较优抗菌性能,且多糖成分均匀稳定分散的多糖涂膜液,其纳米研磨在25-30℃范围内进行,转速为800-900rpm;但其在这个温度内进行纳米研磨,极易造成海螵蛸的有效成分溶出,损耗较大。
中国专利(CN202211476089.X)公开了一种止血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使用含有醛基的亲水性聚合物或者通过氧化反应使得聚合物基团带有醛基的亲水性聚合物,氧化海藻酸钠作为制备水凝胶的原料之一,使用含有氨基的聚合物或者通过氨基化改性的聚合物作为制备水凝胶的另一原料,并将海螵蛸粉末均匀分散在含有氨基的聚合物溶液中,溶胀性能在一小时左右趋于饱和,该技术方案的海螵蛸粉末为100目-500目,且氧化后的海藻酸钠耐温为80℃,超过此温度后会导致其失去稳定性和增稠效果。
中国专利(CN202211068097.0)公开了一种能够快速止血的海螵蛸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止血敷料及其制作方法,将市售海螵蛸用高速粉碎机进行初步粉碎,后将海螵蛸粗粉进行脱蛋白、脱色处理,干燥后的海螵蛸粉末用玛瑙研钵研细至粒径为3-8微米,该技术方案采用的脱蛋白、脱色需通过碱处理并加热至100℃搅拌,易造成海螵蛸内多糖(甲壳素)流失。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