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一种高效读写任务处理系统及方法,包括接收来自第一控制器的第一同步模块发送的编号信息,实现数据读写任务的高效执行。该系统适用于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优化了数据处理流程,提高了电子设备的读写效率。
背景技术
RAID技术起源于解决早期计算机系统中硬盘容量小、价格昂贵的问题。通过将多个小容量硬盘组合成一个逻辑单元,RAID技术实现了大容量的数据存储,并通过数据冗余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随着存储技术的不断发展,RAID技术也在不断演进。从最初的RAID0(无冗余的数据条带化)到RAID1(磁盘镜像)、RAID5(分布式奇偶校验)等多种级别,RAID技术提供了不同级别的数据冗余和性能优化。RAID技术的两大特点是速度和安全性。通过数据条带化和同位检查(Parity Cheak)等方法,RAID能够在保证数据安全性的同时,提供比单个硬盘更高的存储性能和吞吐量。
RAID5、RAID6中数据被分割为校验块与校验块数据,分别归属于不同的硬盘;这导致在写数据时如果出现控制器故障,出现数据块写入而校验块没有写入,校验块写入而数据块没有写入,校验块与数据块无法对应的情况;现在通过“原子校验更新”的方式保证二者的对应。在这种技术下,控制器故障时会通过冗余备份的条带编号通过重写、或者重构的方式对这个条带进行修复,保证校验块与数据块的对应。
通过原子校验更新的方式能够保证条带的一致性,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数据修复需要一定的时间。但该方式为了保证数据的正确性,不能进行主机业务的处理,需要完成原子校验更新对数据的修复后,才能继续处理主机的业务;导致影响到业务的连续性,往往会导致秒级的断流时间。
针对相关技术中,在控制器故障后,RAID卡需要完成原子校验更新对数据的修复后,才能继续处理主机的业务,导致业务出现断流的技术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