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提供了苯杂氮卓类衍生物、放射性探针及其应用,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对苯氮杂卓类衍生物进行改构,引入亲水或亲脂性的侧链,制备得到的苯氮杂卓类衍生物可作为靶向V2R的前体进行应用,能实现特异性地靶向V2R,为后续V2R阳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等提供了新的分子工具。结合<supgt;68</supgt;Ga标记的本发明放射性探针展示了良好的肿瘤显像效果,能够实现V2R阳性肿瘤的PET显像,有助于提高肿瘤诊断的准确性,还可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靶/非靶”比值,能够较好地显示全身V2R受体的分布,在癌症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多方面的应用。
背景技术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占肾癌的 90%以上,其中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占RCC病例的绝大多数(70%)、乳头状 RCC(pRCC)占10-15%,嫌色细胞 RCC(rhRCC)约占5%。大多数RCC在病灶仅局限于肾脏时确诊,这部分患者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为90%以上;晚期患者预后则较差,如肿瘤细胞已扩散到周围组织或器官和/或区域淋巴结,5年生存率约70%;远处转移患者5 年生存率为仅13%。虽然绝大多RCC可以通过手术治愈,但 20% 至 30% 的患者会出现远处转移,2%至5%的患者会出现局部复发,因此转移及复发性RCC的诊断及治疗一直是RCC的关注重点。
近20年来,随着个体化医疗及精准医疗的实施,放射性药物及融合影像设备得到了大力发展,核医学在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功能性 PET/CT 功能已被证明有助于淋巴瘤、食管癌、鼻咽癌、肺癌、胃癌、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诊断、分期和指导治疗方面非常重要诊断和治疗,但其在RCC中的应用仍然是比较有限的。相较于传统影像学手段,FDG PET/CT在评估疾病RCC转移及复发方面的补充价值是有限的,且在低级别肾癌中,病灶糖代谢水平往往不高,病灶摄取FDG能力较差,无法很好的检出肿瘤。此外,目前有关 RCC PET 成像剂的研究包括89Zr-贝伐珠单抗、89Zr-格仑珠单抗、18F-氟-L-胸苷(FLT)、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11C-胆碱、18F-氟化钠(NaF)等,但由于上述显像剂如89Zr-贝伐珠单抗、89Zr-格仑珠单抗等分子量较大,血液循环时间长,达最佳显像效果通常在注射后3-7天,临床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而PSMA主要在RCC新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无法直接显示肿瘤细胞活性,导致其尚未在RCC诊断和治疗临床转化方面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核医学诊疗一体化是核医学技术其中最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核医学诊疗一体化通过应用不同诊疗核素探针将显像诊断与内照射治疗相结合,从而达到可视化诊断与精准治疗的目的,其贯穿于个体化医疗的始终,涵盖了诊断、分级与分期、治疗、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因此在肿瘤领域应用前景广阔。目前被FDA获批的诊疗一体化放射性药物可用于分化型甲状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和前列腺癌,但针对RCC这一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的癌种还未有相应的放药进入临床研究。转移性RCC主要采用系统治疗,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及免疫治疗,但对于耐药的转移性RCC,替代治疗方法的选择少、疗效及安全性不确切。
因此,研发一种靶向性高、疗效确切的放射性探针,有利于推动RCC的个体化诊断和精准治疗。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