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防治温室蓟马的载体植物系统,所述载体植物系统包括载体植物、替代植物和有益生物;所述载体植物为观赏辣椒,替代食物为观赏辣椒的花粉,有益生物为捕食螨。在观赏辣椒开花期接种捕食螨后将其悬固于温室目标作物上,可在温室蓟马发生前期有效控害,减少释放的捕食螨因食物不足致死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目标作物上的蓟马到载体植物上,便于天敌搜寻捕食,降低蓟马危害。系统的延长了释放捕食螨的作用时间,有利于捕食螨建立种群,能够在危害前期有效控害,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提高温室蓟马类害虫的生物防治效率。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蔬菜产量稳步上升,已成为世界蔬菜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2023年我国蔬菜产量约为8.10亿吨,全国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000万亩,蔬菜质量安全问题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关注。随着我国的农药管理力度逐渐加强,全国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大幅度下降,但不同种类的蔬菜出现农药残留的情况不尽相同,生物防治的研究和应用更加得到重视,特别是在现代有机农业生产中提供了技术支撑。天敌应用技术作为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使用经验,包括保护式(Conservative)、增补式(Augmentative and inoculation)、引种式(Introduction)。
天敌昆虫一般分为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常见的有猎蝽、瓢虫、草蛉、食蚜蝇、捕食性螨类等,寄生性天敌最重要的为寄生蜂和寄生蝇类。捕食螨类植绥螨科体型小、繁殖快、捕食能力强,在农业生产中对小型害虫的防治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多种捕食螨除捕食害虫、害螨外还可取食植物花粉等作为补充营养,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商品化应用较为成熟。利用捕食螨防治蓟马的相关研究时间较久,20世纪30年代,发现捕食螨可取食烟蓟马为生物防治中捕食螨的利用奠定了基础。80年代初,欧洲国家开始对巴氏新小绥螨、胡瓜钝绥螨防治烟蓟马展开研究,近年来,斯氏钝绥螨在欧洲地区防治蓟马也得到重视。我国本土分布着多种捕食螨,如拟长毛钝绥螨、芬兰真绥螨、东方钝绥螨等,但能够规模化实际应用的种类少。1975-1996年,我国相继引进智利小植绥螨、西方静走螨和胡瓜钝绥螨,开始探究植绥螨科捕食螨对害螨、粉虱、蓟马等多种害虫的有效防治方法。201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从荷兰正式引进斯氏钝绥螨Amblyseius swirskii (Athias-Henriot),发现其对蓟马有较好捕食作用,可作为蓟马生物防治的天敌。
目前我国已经实现几种捕食螨的商品化生产及应用,多数捕食螨产品以粉螨和麦麸作为食物基质,主要使用方式为覆盖淹没式,直接将捕食螨挥洒在田间或将产品包装打开后悬挂在作物枝干上使其自然爬出,因捕食螨个体较小,极易受到气流、水滴影响,在露地使用效果很容易受到气候因素影响,而在保护地设施中具有较高的使用潜力。然而,实际生产和研究中捕食螨的施用方式为增补式,需要大量、定期补充释放,造成了操作困难。
因此,亟需一种新的捕食螨使用技术,延长释放捕食螨的作用时间,减少补充释放次数,提高防治效率,降低人工、经济成本,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可持续使用。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