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一种牙周炎大鼠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其应用,该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对大鼠进行弓形虫感染,而后对弓形虫感染大鼠进行牙龈卟啉单胞菌及齿垢密螺旋体共感染,建立牙周炎大鼠模型。本发明通过牙龈卟啉单胞菌与齿垢密螺旋体及弓形虫之间的协同作用实现了快速、稳定的获得牙周炎动物模型,且所构建出的牙周炎模型与人类牙周炎症状体征高度相符,能反映牙周炎的系统性和严重程度,且该方法具有建模快、成功率高、可重复性好的优点,便于用于研究牙周炎的感染、发展机制及防治过程。
背景技术
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是成人牙齿丧失的首要原因,在世界范围内均有较高的发病率。根据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 35-44 岁成年人牙石检出率为 96.7% ,牙龈出血检出率达到 87.4% ,较十年前 77.3%相比增长了 10.1% ,且患病率和严重程度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加重。
牙龈卟啉单胞菌(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 gingivalis
)是CP的主要致病菌,具有激活宿主炎症、调节免疫反应的能力。齿垢密螺旋体( Treponema denticola, T.
denticola
)作为重要的桥梁菌,不仅可以与链球菌属( Streptococcus
)及放线菌属( Actinomycetes
)等早期定植菌结合定植于牙面,也可以与后继的 P. gingivalis
、福赛坦氏菌( Tannerella forsythia, T. forsythia
)、具核梭杆菌(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F. nucleatum
)发生共聚,促进菌斑生物膜的形成,同时其自身也有许多毒力因子,直接参与了对牙周组织的破坏。研究显示 P. gingivalis
可能导致 CP 的发生发展。牙龈出血是CP典型的临床症状,这就给经口感染的病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弓形虫( Toxoplasma
gondii,T. gondii
)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寄生原虫, T. gondii
感染机体后可随血液流动,到达全身各部位,破坏大脑、心脏等,致使人的免疫力下降。
现有技术中已有研究涉及牙周炎模型的构建,如论文《Th1/Th2型细胞应答对小鼠牙周炎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知网:谢敏.Th1/Th2型细胞应答对小鼠牙周炎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D].暨南大学,2008.)中公开了先采用丝线结扎加局部涂菌的方法建立小鼠牙周炎动物模型,并进一步感染紫外线减毒T. gondii以探讨机体免疫反应与牙周炎的关系。但此类方法采用牙周炎患者的细菌进行感染,而不同牙周炎病人的牙结石中菌种的比例、浓度均不同,因此采用源于病人的菌种感染无法做到标准化以满足高成功率、高稳定性的造模。此外,现有技术虽已知诸多牙周炎致病菌,但不同菌的性质差异较大,且作用于同一主体也会相互影响,因此组合感染后的效果可预期性差。
大鼠作为疾病发生机制、药物代谢及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应用广泛的啮齿类模式动物,相对于小鼠具有很大的优势,如体型大容易操作,血量多耐受性强,可得样本量多等。鉴于牙周炎的有效防治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则高效、快速的构建获得牙周炎大鼠模型对于牙周炎疾病的研究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申请通过对牙周炎发病机制的研究,意外的发现 P. gingivalis、T. denticola
及 T. gondii
协同感染大鼠可快速、稳定的获得牙周炎大鼠动物模型,容易操作且成功率高。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