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提供一种调控稻谷内源酶活性提高蒸谷米抗消化性和降低升糖指数(eGI)的方法。对稻谷在浸泡前和浸泡过程中进行分段热激激活内源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控制浸泡稻谷吸水率、控制稻谷发芽的萌动阶段使激活内源酶进行原位酶解,利用预糊化前调控内源酶活性修饰稻谷内的蛋白质和淀粉,在灭内源酶活性同时、淀粉糊化后干燥形成淀粉重结晶,显著改变淀粉的结构,将由此得到的稻谷制作成蒸谷米用于蒸煮米饭,显著提高蒸谷米米饭的抗消化性,降低eGI。适宜热激处理激活了稻谷内源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且通过调控热激强度、时间与稻谷中含水量的关系,充分发挥内源酶系原位酶法改性大米淀粉抗消化性的优势,制得食味品质较好的低升糖指数蒸谷米米饭产品。
背景技术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等)逐渐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显著影响。这类疾病与居民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传统主食精制大米更容易导致血糖迅速上升,这对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稻米作为我国居民的主要粮食来源,其市场上主要以精制大米为主。精制大米含有大量淀粉,且淀粉在体内迅速转化为葡萄糖,导致血糖的剧烈波动,这一现象在糖尿病患者中尤为明显。近年来,营养丰富的稻米产品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蒸谷米是通过清洗、浸泡、蒸煮及烘干等处理方式,对稻谷进行加工后去除外壳并磨制而成。在蒸谷米的制备过程中,稻米淀粉经历了糊化和回生过程,部分稻米糠层的营养成分得以转移至稻米胚乳内层,从而保留了更多的营养成分,促进了人体健康。与白米相比,蒸谷米具有低碎米率和缓慢消化等优势。研究表明,蒸谷米中抗性淀粉(RS)的含量比精白米提高10%左右,血糖生成指数(GI值)较精白米下降。这些结果表明,蒸谷米具有显著降低餐后血糖的潜力,可被视为一种慢消化的主食选择。因此,蒸谷处理技术不仅提高了稻米的储藏稳定性,更显著改善了其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为居民的健康饮食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蒸谷米的浸泡过程通常被认为是让稻谷充分吸收水分,使自身膨胀,为蒸煮工序的淀粉充分糊化创造必要条件,却忽视了浸泡阶段的稻谷自身内源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激活及酶促产物相互作用对米饭消化及品质的影响。种子萌发包括吸胀、萌动和发芽3个阶段。吸胀阶段表现为快速吸水,种子在吸水后立即启动基础代谢的恢复和激活;目前关于利用种子萌发内源酶激活改变食品应用方向主要是研究糙米发芽阶段,随着糙米发芽时间的延长,大量的α-淀粉酶、β-淀粉酶活性升高与水稻种子萌发力显著相关。目前关于稻谷萌发特别是吸胀过程中,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变化规律及其酶促产物对大米消化的影响未见报道。
因此,提供一种新的加工成本低的抗消化蒸谷米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