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植被混凝土一体化栽植白骨壤的方法,其是将海泥、水泥、海水、肥料搅拌混匀制成植被混凝土料浆,然后将其浇筑入育苗管中,经预养成坯后,在育苗管中、距离土面1~2 cm处植入白骨壤种子,固化养护7天,再将其直接插植在滩涂湿地上,以实现白骨壤的种子发芽、种苗繁育和定植应用的一体化栽植。本发明通过利用植被混凝土与育苗管构建一体化结构,可有效提高白骨壤种苗的比生长速率及存活率,并极大简化白骨壤种子的栽培流程。
背景技术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的潮间带、受到周期性海水淹浸的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木本植物群落,是地球湿地生态系统的一种重要类型,在滨海湿地的生态修复与恢复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红树林具有防风消浪、促淤造陆、净化水质的作用,是鱼虾蟹贝生物和水禽海鸟的重要栖息地和繁育场所,具有强大的碳汇能力,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价值。
由于红树植物对生长环境有特殊要求,只生长在平均海平面(或稍上)与回归潮平均高潮位(或大潮高潮位)之间的潮滩面,潮水浸淹频率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红树林退化、死亡或难以自然更新。因此,开展红树林的种苗培育和造林种植工作迫在眉睫。
传统的红树林造林方法主要有天然种子胚轴造林、天然胎生苗造林和人工容器苗造林等,天然种子胚轴或胎生苗造林均存在幼苗发育慢和种苗成活率低等问题,人工容器苗造林存在种苗移栽过程极易损伤根系导致种植成活率低和林分保有率低等问题。
白骨壤是马鞭草科海榄雌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具有发达的指状呼吸根,也常出现气生根和支柱根。白骨壤为耐盐和耐水淹能力最强、但不耐低温的红树植物,属演替先锋树种,多分布于红树林外缘,也可以在内滩出现,以福建省福清市(25°72ʹN)为天然分布北界,白骨壤在热带地区最高可达8~10 m。白骨壤在防风抗浪、促淤固岸、防护堤坝、调控生态平衡等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国红树植物中分布面积较广、抗性较强的造林先锋树种。白骨壤为隐胎生红树植物,以种子进行有性繁殖。花期5~9月,果实成熟期8~11月,隐胎生蒴果近扁球形,种子为扁平状,重约3 g。由于白骨壤的天然种子无胚轴和胎生苗太小,无法抵御海浪的冲击,不适合天然种子或胎生苗造林,传统上多采用人工容器苗造林方式:白骨壤种子先作苗床育苗,然后移栽入营养袋培养,在苗圃栽种至合格苗后,再移栽定植到滨海湿地潮滩上。但是人工容器苗的根系在移栽定植过程极易损伤,会导致种苗定植成活率低和和保有率低。因此,开展白骨壤种子发芽、种苗快繁和种植新模式尤为必要。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