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通过氮肥分配促进盐碱地冬小麦优势条带产量的方法,属于盐碱地冬小麦提质增效技术领域。在盐碱型农田小麦季播种前进行耕作差异处理,通过利用翻耕条带与纯旋耕条带的不同特点,人为制造水分的横向运移,带动盐分离开纯旋耕区域,使纯旋耕区域形成优势条带提高冬小麦产量,并在此基础上配施氮肥,利用水分运移同时带动氮素离开纯旋耕条带的特点,挖掘优势条带增产潜力,进一步优化氮肥利用率。本发明方法农田产量比常规盐碱地农田产量提高约25%,比只进行秸秆集中翻埋与纯旋耕交替的处理的农田产量提高约9%,增产优势明显,具有推广前景。
背景技术
我国盐碱地的面积为9913万公顷,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盐碱地可实现增产。然而,研究表明,当土壤含盐量高于千分之三时,小麦的生长发育会受盐碱胁迫,不利有小麦产量的形成和耕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改良优化盐碱地是复杂的过程。通常来说,大水漫灌是盐碱地压盐的主要技术措施,但滨海盐碱地存在地下水位浅,蒸发量高的特点,反盐问题十分严重。且冬春季节难以保证稳定的淡水灌溉源,冬小麦播种后咸水灌溉严重影响种子萌发和小麦幼苗生长发育。论文“秸秆还田方式与条带耕作幅宽比例对滨海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表明,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施肥量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然而,文中虽然提出了采用翻耕与旋耕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进行改良,但秸秆集中翻耕的条带,土壤容重降低,土壤蒸发量增加,耕层里秸秆的吸水作用导致两侧旋耕条带的水分向翻耕条带运移。在植物的主要营养元素氮磷钾中,钾在土壤中的移动性较高。在水盐协同运移下,盐碱离子会向翻耕条带集中,氮素也会由于水氮协同运移向该条带集中。这就对纯旋耕条带和翻耕条带同时产生了不利影响:对于纯旋耕条带来说,该部分氮素减少,土壤供氮能力降低,虽然土壤盐碱浓度降低,但是由于氮素的匮乏而限制增产潜力;对于翻耕条带来说,氮素大量聚集在该条带会造成氮素浪费与土壤物理性质恶化。因此,通过改进生产条件,在保持分区耕作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克服上述劣势,提高小麦产量,是下一步研究的关键。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