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公开了包括耐温群体大规模选育和个体的耐温性比较两个步骤,所述耐温群体大规模选育,包括群体暂养、温度设定、耐温测试、活力测试,所述个体的耐温性比较,包括群体暂养、温度设定、活力测试、温度胁迫、活力测试。本发明的方法高效地解决了克氏原螯虾在生产过程中,耐温群体批量选育的难题以及在实验过程中,低成本、活体、快速评估个体耐温性状差异的难题,减少了传统耐热指标死亡率评估对虾体的不可逆损伤,极大的缩短了耐温心率拐点测量的复杂性与耗时性,而且成本低、大规模、速度快,结合甲壳动物生理学和行为学等生态适应知识,将多种指标综合运用于耐温性能评估,弥补了单一指标选育的不足,更加符合自然情况与生产实际。
背景技术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俗称小龙虾,具有适应性广、食性杂、繁殖力强、易饲养和营养丰富等特点,是我国当前养殖产量最大的经济淡水甲壳类动物。近年来,由于克氏原螯虾国内消费激增,市场需求旺盛,促使克氏原螯虾人工养殖发展迅猛,特别是在湖北、安徽、湖南、江苏等地被大规模人工养殖。
统计资料显示,从2016年开始我国小龙虾养殖产量持续增长,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克氏原螯虾生产国,2023年全国克氏原螯虾养殖面积2950万亩,总产量达316.10万吨,经济总产值4580亿元。然而,近年来,养殖环境变化明显,尤其是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高温天数增多,平均气温升高,对小龙虾的养殖业带来巨大冲击。高温缩短了小龙虾的最适生长周期,影响蜕壳,加速小龙虾的早熟,容易形成光吃料不长个的“铁虾”。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病害问题也日益严重。特别是在每年的高温季节,病害问题尤为突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长江中下游等地的虾稻共作与池塘精养中,克氏原螯虾在夏季养殖过程中极易受到持续性的高温胁迫,高温胁迫可引起该虾代谢失衡和免疫紊乱从而最终影响其生长与存活。另外,小龙虾的价格在我国的特殊性,即“两头高、中间低”,高温导致小龙虾的养殖空窗期增加,上市时间推迟,赶不上1-3月份的高红利期。高温迫使小龙虾打洞躲避,使养殖户无法捕虾,错过了7-9月份的市场回暖。耐温性能较差的小龙虾群体失去了市场竞争力,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夏季高温制约了我国小龙虾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选育耐高温良种,是打破产业发展瓶颈的重要一步。
在克氏原螯虾的育苗、育种和养殖过程中,种质的环境因子“耐受性”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众多环境因子中,温度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和存活的影响最大,在遗传育种工作中作为重要环境因子进行研究。目前,耐温性能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累积耐热性测定指数(UTT)和耐温心率拐点(ABT),但UTT会对虾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而心率拐点耗时慢,只能评估成体虾,且设备花费高,这两种方法均不适合耐高温克氏原螯虾的大规模群体选育。因此,发明一种耐高温克氏原螯虾的选育方法,培育出耐高温的克氏原螯虾新品种,是克氏原螯虾健康养殖的迫切需求。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