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属于中药领域,涉及三仁汤制剂在保护肺损伤中的应用。本发明从肺肠微生态研究三仁汤对湿热大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在研究中发现:三仁汤对湿热引起的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是由于降低了厚壁菌门的丰度、提高了拟杆菌门的丰度,引起乳酸杆菌属、普氏菌属、罗姆布茨菌属和绿脓杆菌属丰度改变。由此,三仁汤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湿热引起的肺损伤,具有开发应用前景。
背景技术
湿热在中医理论上属于“六气”中的湿和火,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将湿热作为重要的致病因素,湿热在中医上即为病因又为病症。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工作压力过大,以及摄入过多高脂高糖的食物,加上环境污染导致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入侵人体,尤其长夏初秋,湿热交织,湿热病症的患者也逐渐增多。古代中医名家叶天士指出“肺位最高,邪必先伤”,湿热之邪犯肺所致肺损伤为临床的常见病证。
肺损伤是各种因素导致的肺泡上皮细胞及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肺泡水肿以及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以肺顺应性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加和水肿为病理生理特征,临床上表现为肺部浸润、低氧血症和水肿,其发展至严重阶段被称为ARDS。肺损伤在中医上表现为气短、呼吸困难、头晕、高热、大便干结、舌红、脉滑数等。根据临床表现分析,肺损伤属于中医学上的“温病”、“暴喘”等范畴,发生多因新感外邪如外伤、邪毒、六淫、疠气等所致。
三仁汤作为经典名方,三仁汤出自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如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三仁汤全方为:杏仁五钱,豆蔻二钱,薏苡仁六钱,飞滑石六钱,淡竹叶二钱,姜半夏五钱,通草二钱,厚朴二钱。方中杏仁苦温以开上焦,蔻仁芳香以宣中焦,薏仁淡渗以利下焦,佐以半夏、厚朴、滑石、通草、竹叶等使清升浊降,从三焦而解。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三仁汤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抗病原微生物、调节内分泌、抗糖尿病等作用,但从肠道菌群角度研究三仁汤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未见报道。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