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药组合物,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备而成:茵陈16~20分,栀子10~15份,大黄4~8份,白术13~17份,陈皮8~12份。本发明在茵陈蒿汤的基础上联用白术、陈皮,并精当配伍各药物的用量比例,显著改善了CHB肝胆湿热证的证候表现,肝功及肝脏病理变化,降低了FBG、TG,提高Lep、EPI水平,且与茵陈蒿汤相比,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在改善CHB肝胆湿热证典型临床表现疲倦乏力、以及HBV复制高度活跃方面,具备无法比拟的优势。
背景技术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导致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乏力、厌食、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CHB可并发肝源性糖尿病等全身多个系统的并发症,可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威胁人民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有2.57亿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88.7万人死于CHB相关的肝硬化、肝癌等疾病。虽然西药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控制病情进展,但仍存在服药周期长、药物副作用、HBV耐药变异等问题。因此,深入开展CHB的防治研究仍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议题。
大量临床实践已经表明,联合中医药治疗CHB可使抗病毒西药“增效减毒”、减轻患者症状、改善肝纤维化、减少HBV耐药变异,与单纯西药治疗比较具有优势。中医治疗慢性乙肝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其中主要证型包括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等。有研究发现:肝胆湿热证CHB的HBV复制高度活跃,肝组织炎症程度高于其他证型,肝损害程度较重,是治疗CHB的关键环节。因此,开展中医药防治CHB肝胆湿热证的研究,使中医药的治疗优势最大化,有利于控制CHB病情进展、降低CHB相关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茵陈蒿汤由东汉名医张仲景所创,出自中医经典《伤寒论》“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现代研究发现,茵陈蒿汤治疗CHB有良好疗效。然而,本发明前期研究中发现针对肝胆湿热证CHB,茵陈蒿汤在改善因肝胆湿热导致体内阳气不足,从而出现疲乏无力的感觉,以及HBeAg复制方面并没有积极的效果。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