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多模态信息的CIPN信息融合方法及系统,包括:评估待测人员的主观问卷;根据待测人员的行走视频评估行走速度和步态;评估待测人员的手指精细运动技能;评估待测人员的神经传导速度;评估待测人员的大脑功能;评估待测人员的大脑结构;根据主观问卷、行走速度和步态、手指精细运动技能、神经传导速度、大脑功能和大脑结构,构建信息融合。相较于传统的NCI‑CTCAE分级系统和EORTC QLQ‑CIPN20问卷,本发明克服了主观性和重复性问题,提高了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背景技术
化疗药物引起的外周神经毒性(CIPN)是常见的剂量限制性非血液学毒性之一,表现为双侧肢体远端对称性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常见症状包括手套袜子型麻木、疼痛、针刺感、灼烧感、感觉迟钝等。感觉神经功能障碍最为常见,可能伴有运动能力下降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传统化疗药物如铂类、紫杉类、长春碱类和蛋白酶抑制剂,以及新型ADC类抗肿瘤药物均会引起显著的外周神经毒性。严重的CIPN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治疗中断,进而影响疾病控制。
CIPN具有剂量累积性,及时减量或停药可缓解症状,但严重毒性可能长期存在。研究显示,约20%的患者在使用紫杉类药物18个月后仍存在神经毒性。长期存在的毒性不仅降低生活质量,还限制后续药物选择,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及时评估和处理CIPN对恶性肿瘤治疗至关重要,尤其对延长生存和提高生存质量的目标有重大意义。
目前,CIPN评估主要依赖NCI-CTCAE分级系统,该系统根据患者症状描述和临床医生判断评估毒性严重程度,但存在主观性强、缺乏客观性的问题。EORTC QLQ-CIPN20问卷虽然解决了量化问题,但仍依赖患者自述,无法克服主观性和重复性问题。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具有客观性和可量化特点,但仅能提供局部信息,敏感性不足,难以独立作为分级工具。因此,本发明设计了一套能客观、定量评估患者的周围神经和肌肉功能状态、精细动作、步态和步幅的信息收集系统,并开发人工智能算法整合这些信息,形成综合评分系统。这一系统将有助于临床医生客观精准评估CIPN的发生和发展,为干预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专利文献CN117373671A公开了一种专用于评估奥沙利铂致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报告评估工具,包括主量表、副量表和评分公式,所述主量表评估内容包含身体器官症状,从身体器官症状按照患者对于自身神经病变发生频率的主观感受来划分等级,划分等级分别对应相对的分值,所述副量表包含最严重症状的发生部位、最严重症状的持续时间、最严重症状对生活的影响,该发明通过针对性评估周围神经病变,同时整合了多个已经验证的评估量表的特征,有效提高了周围神经病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敏感性,能够为临床干预策略的疗效评估提供参考。但是该发明没有考虑到多种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存在较强的主观性,无法满足神经毒性客观性评估的需求。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