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公开了电润湿显示器件结构,并公开了制备电润湿显示器件结构的方法,其中电润湿显示器件结构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密封框和像素墙,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平行设置,靠近第一基板的一面具有第一导电层,第一导电层上设置有疏水绝缘层;密封框设置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第一基板、密封框和第二基板之间形成密封腔,密封腔内填充有极性液体;像素墙位于密封腔内,设置在疏水绝缘层上,限定有像素格,像素格内填充有与极性液体互不相溶的非极性液体,像素墙包括第二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一导电层分别构成正电极和负电极。本发明的电润湿显示器件结构,能够提高电润湿显示器件的响应时间和导电效率。
背景技术
电润湿一般是指通过在上、下基板之间施加电压,来改变液体和固体之间的表面张力,从而改变两者之间的接触角,使液滴发生形变、位移的现象。
电润湿显示就是采用该原理实现显示的一种反射式显示技术。
电润湿显示的概念早在1981年提出,其核心思想是利用电润湿效应操纵液体在像素结构中的运动,从而改变像素结构内的光学空间相干性,实现白色或透明切换的光学显示效果。
相关技术中,电润湿显示器件的电极一般由上、下基板组成,其中,下基板的ITO导电层会经过刻蚀工艺制作出电极结构,而上基板的电极则作为公共电极可以使用整块的ITO导电玻璃。
然而,这种结构的电润湿显示器件通常响应时间慢,导电效率低。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