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获得多型雌雄间体平腹小蜂的方法,属于节肢动物生殖模式、表型调控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以利福平溶液饲喂携带Rickettsia的平腹小蜂数日,并在饲喂所述利福平溶液24±1h后向所述携带Rickettsia的平腹小蜂给予虫卵进行寄生,在饲喂所述利福平溶液的第2、3和4天,子代出现多型的雌雄间体表型,即得雌雄间体平腹小蜂。该方法通过部分去除平腹小蜂内共生菌Rickettsia,获得多型雌雄间体平腹小蜂,有利于建立起Rickettsia与宿主平腹小蜂互作的模型,为探究宿主的性别决定和分化奠定基础,有助于研究昆虫性二型的起源进化及雌雄间体形成的原因。
背景技术
雌雄同体是指生物体同时具有雄性和雌性特征,事实上,大多数开花植物(94%),通常在同一朵花中,同时具有雄性和雌性性器官。相比之下,雌雄同体在整个动物界中是罕见的(约占所有物种的5%),主要集中在鱼类和大多数蜗牛、珊瑚虫、吸虫、藤壶和许多棘皮动物,而在物种丰富的昆虫中雌雄同体报道较少。雌雄嵌体Gynandromorphs和雌雄间体Intersexes是动物研究中主要的雌雄同体类型,可以明确归属为一种性别的部位(即有明显的雌雄特征,且界限分明)称为雌雄嵌体Gynandromorphs,表达介于雌性和雄性之间的中间表型称为雌雄间体Intersexes。前者可能与发育和受精错误有关,属于基因嵌合体;后者则与温度、共生菌感染、激素偏差或功能丧失突变等因素相关。而由于在动物中雌雄同体往往罕见,并且大多数不可繁育,目前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多集中于表型描述。
部分内共生菌会打破宿主的性别决定模式来增强自己的传播,这种性别操纵会产生遗传冲突,从而形成抗性基因,并最终驱动性别决定系统的转变,而雄性一般作为共生菌传播的死胡同,因此某些共生菌会诱导宿主孤雌产雌生殖、雌性化和杀雄。常见的影响宿主孤雌产雌生殖的共生菌有Wolbachia,Rickettsia,Cardinium。在节肢动物中,超过一半(52%)的宿主被Wolbachia感染,约四分之一(24%)感染Rickettsia,约八分之一(13%)感染Cardinium。有研究证明Rickettsia会引起宿主的无融合生殖继而使得宿主孤雌产雌,现已有4例Rickettsia诱导膜翅目姬小蜂的孤雌产雌实例,而对于占节肢动物1/4的Rickettsia诱导宿主出现雌雄间体的研究目前还未有报道。
甘肃平腹小蜂Anastatus gansuensis(旋小蜂科,平腹小蜂属)是在中国西部主要核桃害虫Caligula japonica Moore(鳞翅目:大蚕蛾科)中发现的一个新种寄生蜂。研究发现,该寄生蜂以室内孤雌生殖为主,在不同龄期的银杏大蚕蛾卵和不同状态的柞蚕卵上寄生的后代蜂均为雌蜂,并且前期研究发现,甘肃平腹小蜂被Rickettsia重度感染。若能获得甘肃平腹小蜂的雌雄间体,将会是研究共生菌与宿主互作,尤其在性别决定和分化方面极好的模型,能够为探究宿主的性别决定和分化奠定基础,有助于研究昆虫性二型的起源进化及雌雄间体形成的原因。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