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非洲猪瘟病毒复制缺陷型毒株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非洲猪瘟病毒技术领域。非洲猪瘟病毒复制缺陷型毒株为在非洲猪瘟病毒的p54蛋白上融合大肠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大肠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非洲猪瘟病毒为ASFV CN/GS 2018毒株。将失稳结构域融合到p54蛋白上,获得非洲猪瘟病毒复制缺陷型毒株,利用小分子配体甲氧苄啶调控p54蛋白的降解,从而调控病毒的复制、增殖,该毒株在降低病毒毒力、增强疫苗安全性、促进疫苗研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背景技术
非洲猪瘟病毒(ASFV)是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病毒,给全球养猪业带来了巨大威胁,开发有效的疫苗是控制该病毒传播的关键。ASFV是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宿主细胞,这个过程需要动力蛋白,病毒利用动力蛋白促进内化和细胞内运输。p54与动力蛋白相互作用,从而促进ASFV感染。p54是由E183L基因编码的跨膜蛋白,包含1个跨膜结构域和由二硫键结合的同源二聚体结构。p54的13个氨基酸结构域与胞质动力蛋白轻链LC8结合,形成跨膜结构域,参与病毒的复制。在病毒复制发生过程中,LC8与p54蛋白的相互作用使病毒利用宿主细胞来促进病毒的运输和复制。因此,对p54蛋白在ASFV感染的早期阶段至关重要。
通过敲除毒力基因、免疫抑制基因等获得减毒非洲猪瘟毒株是目前疫苗研究的重点方向。制备疫苗采用的毒株往往需要考虑既具有免疫原性,又能降低致病性,使免疫宿主获得免疫保护作用。现有技术中,不同基因型采用相同的基因缺失策略,产生的致病性和诱导的免疫保护效果不同;基因缺失不彻底可能引起免疫副反应;删除有些基因可能导致病毒无法复制;多基因缺失造成的过度致弱会使致弱毒株失去免疫保护作用。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