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公开一种空调压缩机气液分离器出口带液量智能调节装置,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包括左侧设置有入口的前置腔体,右侧设置有出口的后置腔体,连接所述前置腔体下侧与所述后置腔体下侧的液体供应通道,根据压缩机存储的润滑油量进行回油调节,通过所述液体供应通道去除气液分离器出口混合物中的液相制冷剂。本发明能够提高压缩机回油的可靠性,避免液相制冷剂进入压缩机造成的“液击”损害。
背景技术
空调压缩机依赖润滑油确保其稳定运行。压缩机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时刻满足顺利回油,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润滑油是随着制冷剂一起排出压缩机,经过循环又回到压缩机,在有制冷剂出入的地方就有润滑油的出入。为了确保压缩机正常工作,压缩机入口处通常会设置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负责将润滑油与制冷剂分离,其出口直接连接压缩机进口。在系统运行时,气液分离器出口往往为气相制冷剂与溶解有液相制冷剂的润滑油混合物,即存在出口吸气带液问题。如果气液分离器出口带液量过大会导致过多的液相制冷剂涌入压缩机,引起压缩机运动部件的“液击”损伤;反之,若气液分离器出口带液量过小会导致返回压缩机的润滑油量不足,增大压缩机磨损风险。因此,亟需一种技术,对气液分离器出口带液量进行智能调节及控制。确保进入压缩机的流体为气相制冷剂携带润滑油,无液相制冷剂,有效解决空调压缩机气液分离器出口吸气带液问题。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空调器运行场景和工况的复杂性,压缩机的回油问题成为了一个技术难题。
目前,解决压缩机回油不良常用方法主要通过优化回油孔尺寸、位置、数量等参数来控制出口回油量和带液量。专利文献CN110987397A公开的“气液分离器回油孔的检测方法及装置”,提出了一种气液分离器回油孔的检测方法,利用该方法来对回油孔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分液能力,但该方法无法解决出口润滑油中溶解有制冷剂的问题。专利文献CN117190556A提出了一种压缩机系统和多联机空调的控制方法及装置,该方法通过温度和电流检测组件来确定回油流路中的流体成分,从而实施相应的控制策略,以避免不必要的回油动作及其导致的系统性能损失。然而,这一方法并未涉及对气液分离器出口制冷剂状态的控制和调节,因此无法解决出口润滑油中溶解液态制冷剂的问题。专利文献CN113883749A公开了一种配备引射器的回油系统,旨在提升蒸汽压缩制冷系统的回油效率,同时确保不产生较大的压力损失。该引射器将气液分离器的回油管与压缩机的回气管出口端相连,利用高压侧的制冷剂或润滑油形成的射流,将气液分离器内的润滑油吸出并引导至压缩机的回气管。尽管如此,该系统同样未能解决润滑油中溶解液态制冷剂的问题。专利文献CN111928548A公开了一种气液分离器和回油系统,通过在气液分离器内设置带有多个开孔的回油直管来提高回油效率,并根据不同工况下的润滑油量优化回油速度。气液分离器内的润滑油通过开孔进入回油直管,并沿内壁向下流动,使得回油直管内充满液体润滑油,从而加快回油速度。在气液分离器内润滑油量较多且下部为液体时,回油直管上的多个开孔设计能够随着液体润滑油淹没的开孔数量增加而提高回油速度。尽管这一设计提高了回油效率,但它同样未能解决液态润滑油中溶解液态制冷剂的问题。
总之,现有的空调压缩机一方面只是对气液分离器出口混合物总量进行调节,并不能去除出口混合物中的液相制冷剂,从而造成液相制冷剂对压缩机的“液击”损害。另一方面没有考虑压缩机本身自带油池中存储的润滑油量,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始终向压缩机提供回油,从而造成回油过多导致空调系统制冷效果变差。
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空调压缩机气液分离器出口带液量智能调节装置。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