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鲜美洲大蠊纳米类囊泡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将新鲜美洲大蠊粉碎,然后在1000×g到10000×g条件下离心,g为重力加速度,去除杂质和细胞碎片,之后在120,000×g进一步离心,弃掉上清液,沉淀重悬于缓冲溶液中,即得新鲜美洲大蠊纳米类囊泡悬浮液。本发明采用超高速离心方法分别获得了新鲜美洲大蠊纳米类囊泡,新鲜美洲大蠊纳米类囊泡具有更高的促进细胞增殖的效果;体外和体内实验进一步表明新鲜美洲大蠊纳米类囊泡具备良好的促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迁移效果以及修复皮肤机械创伤的能力。
背景技术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承担着保护机体免受外界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侵害的屏障功能,并广泛参与调节体温、感觉传递和免疫反应等多种生理过程。皮肤创伤,包括擦伤、撕裂、切割、烧伤等,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发生的事件,其不仅对个体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损害,还可能对心理乃至社会负担造成影响。全球范围内皮肤创伤的治疗和管理经济负担和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正不断增加。然而,皮肤创伤的愈合过程复杂,涉及止血、炎症、细胞增殖、基质重塑等多个阶段,任一阶段的失调都可能导致愈合延迟、感染、瘢痕形成甚至慢性伤口的发生。因此,在创伤早期及时干预和延缓恶化具有重要意义。
细胞外囊泡(EVs)是一类由细胞分泌、带有球形封闭结构和双层脂质膜结构的纳米级囊泡。EVs可包裹携带RNA、DNA、蛋白质、脂质等多种信号分子,,在细胞间通讯、物质运输和信号传递中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来,除了哺乳动物来源的EVs,其它物种来源的类囊泡(亦称为纳米类囊泡,NVs)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而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例如,植物人参、柠檬、等来源的天然类囊泡具有低免疫原性、高稳定性及易于大规模制备等优点,注射体内后能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凋亡等方式有效遏制黑色素瘤、胃癌的生长,极具有应用前景。不过,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一般种植周期较长、受自然环境影响因素大,从中获取EVs并不是最佳选择。动物源性天然类囊泡中,特别是昆虫来源类囊泡具有繁殖快、繁殖条件简单、经济成本低等特点,开发治疗疾病方面具备独特优势。例如,蜜蜂腺体分泌物中的外泌体样囊泡参与抗菌特性,并被人MSC内化,影响其迁移行为,干燥美洲大蠊天然类囊泡PAELN显著促进糖尿病小鼠伤口愈合等。然而,目前关于昆虫来源的EVs研究少之又少,亟需进行开展更全面、广泛地研究。
美洲大蠊(American cockroach,AC)为昆虫纲有翅亚纲蜚蠊目蜚蠊科大蠊属昆虫,具有分布广、数量多、繁殖快、生命力顽强、价廉易得等特点。现代研究表明美洲大蠊具有抗炎、抗肿瘤、促进组织修复、保肝、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以美洲大蠊为原料的心脉隆注射液、肝龙胶囊、康复新液等中药已经开发上市,其中康复新液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尤其在促进创面修复、消除炎症、促进组织新生方面具备神奇的效果。利用不同溶剂以及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美洲大蠊提取物包含核苷、氨基酸、多肽、多糖等活性成分,具有促进血管生成、抑制炎症和增加生长因子表达等作用。此外,美洲大蠊中的多肽组分具有抗菌、神经保护、寄主防御、抗病毒、抗癌症的等活性作用。这表明美洲大蠊是一种药用价值极高的昆虫,从不同层面去挖掘其潜在的临床用途具有重要意义。尽管目前关于美洲大蠊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很多,但基本都是针对干燥美洲大蠊化学提取物进行开展,其可能会破坏大蠊的蛋白、脂质等生物活性成分,损失了某些药用功能。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