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3D打印的托槽定位隔湿装置及制作方法,将托槽定位导板位于颊舌面上,这种设计能够很好地贴合牙齿的自然形态。两侧设置的固位体进一步加强了定位的精准性。固位体可以稳定地固定在牙齿上,限制托槽定位导板在颊舌方向和近远中方向的移动,确保导板位置不发生偏差。颊屏和舌挡的设置为正畸操作带来了良好的隔湿环境。在口腔内进行托槽粘接等操作时,唾液会对粘接材料的性能产生不利影响。颊屏位于颊侧,可以阻挡来自脸颊方向的唾液,防止唾液污染托槽和粘接区域。舌挡位于舌侧,同样能够避免舌头活动时产生的唾液干扰操作。这种隔湿效果有助于提高粘接材料的粘结强度。因此本发明提出的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背景技术
Silverman等首次提出间接托槽粘接的概念,传统的托槽粘接方法依赖于医生的手动操作及主观视觉定位,易受个人经验及技巧的影响,致定位不准确,同时可能进一步延长治疗时间。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牙科领域能够利用数字化模型制作精确的导板,同时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使得医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设计和模拟托槽的最佳位置,从而提升托槽粘接的准确性,缩短医生的椅旁操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目前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间接托槽粘接技术在提高托槽粘接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劣势,如导板覆盖面积较大,下颌后牙区段粘接隔湿操作困难,且残留粘接剂不易去除,制造材料要求柔韧性较高等。
下颌后牙隔湿对于口腔医学行业在临床操作中至关重要,如正畸科中的用树脂垫开后牙打开咬合、下颌后牙颊舌面粘接托槽或舌扭;牙体牙髓科后牙树脂充填术等。若在固化树脂前牙面已经被唾液污染,则粘接力大大下降,从而延长了医生的椅旁操作时间、降低治疗效果。因此,在这过程中棉球隔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临床中,标准的下颌后牙隔湿需要在上颌后牙区、下颌后牙区颊舌侧共放置3个棉球,才能取得较好的隔湿效果。但由于颊舌肌的活动度以及肌力均较大,因此棉球难以固定在某一位置且存在误吸误咽的风险。同时,在使用高速手机备牙时,由于颊粘膜及舌体存在较大的活动度,因此很容易出现软组织划伤。
现有口腔托槽定位隔湿装置具有较多局限性:功能单一:现有的口腔开口器隔湿装置大多仅具备隔湿功能,缺乏其他如固定、托槽定位等辅助功能。这导致医护人员需要同时使用多个设备,增加了临床椅旁操作复杂性和时间成本。患者舒适度与适应性差:由于患者的口腔结构和大小存在差异,现有的托槽定位隔湿装置可能无法完全适应所有患者的需求。尺寸不合适可能导致患者感到不适或疼痛;部分装置的材质可能不够柔软或光滑,容易对患者的口腔黏膜造成刺激或损伤。耐用性与维护成本:一些口腔隔湿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损坏,如连接部位松动、部件断裂等。这不仅影响了临床操作的正常进行,还增加了维护成本和更换频率。设计与创新局限性:部分现有的口腔开口器隔湿装置在设计上相对保守,缺乏创新元素。这导致这些装置在功能、性能和使用体验上可能无法满足现代口腔操作的需求。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