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包含鸡鸣散的组合物在制备预防或治疗炎症性肠病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首次系统揭示了鸡鸣散在改善小鼠炎症性肠病中的显著疗效。通过细胞和动物实验,本发明验证了鸡鸣散对脂多糖诱导的Caco‑2细胞炎症和DS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显著抗炎作用。鸡鸣散通过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肠道损伤。本发明充分发挥了鸡鸣散的抗炎、免疫调节等药理活性,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创新治疗选择,具有作为功能性食品、膳食补充剂或候选药物的开发潜力,为炎症性肠病患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本发明填补了中药鸡鸣散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研究空白,具有显著的技术创新性和应用前景。
背景技术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其中UC是最常见的类型。IBD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黏液血便和腹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状态。由于缺乏特效药物,IBD治疗过程常常漫长且容易复发,即使病情得到控制,患者也需要长期服药,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临床用于治疗IBD的药物主要包括美沙拉嗪制剂(如5-氨基水杨酸和柳氮磺胺吡啶)、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和抗炎药物(如左氧氟沙星)等。这些药物能缓解IBD的症状或减缓疾病进程,但疗效有限且易诱发毒副作用。而中医药在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调节免疫和抗氧化作用及恢复肠道菌群稳态等方面显示出潜在的治疗效果。
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中医学将其归类为“便血”、“休息痢”、“久痢”、“肠风”等范畴。根据《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诊断依据,IBD分为肝郁脾虚证、大肠湿热证、热毒炽盛证、阴血亏虚证、寒热错杂证、脾虚湿蕴证、脾肾阳虚证七种证型。其中,大肠湿热证是临床中医证型中以最为常见的一种。TNF-α、IL-6、IL-1β等炎症细胞因子在大肠湿热证IBD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可以反映大肠湿热证IBD疾病的病程和严重程度,通过抑制TNF-α、IL-6、IL-1β表达可达到治疗大肠湿热证IBD的作用。中药复方“痛泻要方合四君子汤加减”以祛湿止泻、疏肝健脾为主要功效,研究发现,采用该复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可有效降低促炎因子TNF-α水平、升高抗炎因子IL-10水平,同时可有效改善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具有温肾健脾、清热燥湿功效的“乌梅丸”可通过降低UC模型大鼠的血清TNF-α水平、升高IL-10水平,发挥对UC的治疗作用。综上所述,具有祛湿功效的中药复方可通过调节机体炎症反应减轻IBD症状。
鸡鸣散(Ji-Ming-San,JMS)出自《证治准绳》,是一典型应“择时用药”的方剂,因最佳服药时辰为“平旦鸡鸣时”而得名。该组方由槟榔15g、陈皮30g、木瓜30g、吴茱萸6g、紫苏9g、桔梗15g、生姜15g组成,具有祛湿化浊、行气解郁和通络除滞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湿肿脚气、风湿流注、痛风和滑囊炎等。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鸡鸣散具有抗炎、抗凝、利尿、镇痛及镇静的作用。在抗炎方面,鸡鸣散提取物可以减轻大鼠骨关节炎模型的急性肿胀、软骨细胞降解和足爪水肿的疼痛段等炎症反应;鸡鸣散提取物能够下调巨噬细胞中iNOS、COX-2和MMP-13的蛋白表达,同时能够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抑制炎症介质NO和PGE2的产生。尽管研究已发现鸡鸣散对多种炎症性疾病具有干预作用,但其在治疗炎症性肠病方面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实现思路